欢迎您来到河东区教育信息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教育资讯 > 媒体聚焦 > 正文
《临沂日报》9月10日以《润物细无声 德育引路人》为题报道河东区职业中专谭焕立老师事迹
作者:   来源:   时间: 2015-09-16 14:47:13   浏览次数:

学生品德发展的引路人

——记河东区职业中专优秀教师谭焕立

(导语)德育须从学生实际出发,遵循学生品德成长规律,将德育和时代要求结合起来,破除呆板陈旧的德育方法,德育活动不再浮于表面、不再仅仅停留在课堂和书本上,只有德育活动接地气了,尊重了生命的成长规律,才真正触动了学生的心灵,每一位学生才能快乐成长。

8月27日,是河东区职业中专开学的日子,上午10点钟,学校团委书记谭焕立站在教学楼楼梯平台上,看着偌大的校园早早被前来报到的新生挤满,在众多校园志愿者的疏导帮助下,整个新生入学活动显得井井有条。整个上午,他几乎一直在关注自己一手组建的校园志愿者队伍的服务情况。“校园志愿者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展示窗口,每年新生入学报到的时候,我们学校团委都会组织的校园志愿者主动帮助新入学的学生尽快安顿好。谭焕立说:“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的灵魂所在,立德树人是教师工作的重要任务。”

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并发展职业教育,河东区职业中专凭借多年来良好的育人口碑,在全市职业教育领域影响力越来越大,仅这个学年就要有一千余新生走进学校,接受与以往基础教育不同的职业教育。“我经常跟学生强调,要先学‘做人’再学技能,构建中职学校德育体系的工作,要做到有的放矢,针对学生特点采取容易被接受的方式进行。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及各种实践活动,以活动为载体,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的教育。”

以校园志愿者为例,学生自发行动,为新入学生服务已经成为河东区职业中专的传统。“我们现在招收的大部分是初中毕业生,这些只有十几岁的学生本身还是个孩子,有的正处于叛逆期,传统说教往往达不到教育目的,甚至还可能会引起反感,如何选择德育的形式就显得尤为关键。出于这种考虑,我们从学生们容易接受的课外活动入手。”谭老师告诉记者,唯有将德育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才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为此,在谭老师积极倡导下,学生走出校园,融入社会,他会经常带领学生义务清扫马路,到社会福利院慰问孤寡老人,给他们扫扫地,捶捶背,唱唱歌,聊聊天,让老人感受到亲人的温暖和社会的关爱,同时也让学生感知生命流走,培养感恩意识。在谭老师的带领下,为给孤寡老人送慰问品、打扫卫生、进行文艺表演早已变成学校德育工作的“保留节目”。

“德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显示出成果的。学生们就像种子,有的是春天开花,有的夏天开花,有的冬天开花,有的甚至不开花,最后是参天大树。这其中的关键就是我们如何去引导。”采访当天正值新生开学报到,校园环境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尽管校园里人多车多,可学校环境却十分整洁,角落也看不到任何垃圾。

关爱留守儿童、带领社团服务、参与社区建设……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逐渐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每逢我市重大节庆活动都能看到河东区职业中专学生的身影。谭老师表示:“我们进行一系列德育工作的目标就是把学生培养成具有文明行为习惯、健康生活习惯、良好道德品格、有用职业技能和适应未来职业生涯发展所需要的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所以对学生的要求必须是‘德技双馨’。”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德育活动的组织者,谭焕立更是活动的带头人。在学校进行的爱心献血活动中,谭老师带头献血十余次,累计5200毫升。对此谭焕立的同事张士宝老师深有感慨,“我们的德育活动并不新颖,但是开展的很踏实,所有参与其中的师生都有所感悟和收获。”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一生献身于教育事业的真实写照,也是谭焕立老师对教育的基本态度与行为指南。作为一名参加工作近二十年的老教师,谭焕立感慨:“‘好雨知时节’才能‘春风化雨’,德育活动也一样,方向对了,路子对了,学校德育活动才能成为正能量的传播之源,德育教育才能让学生真正丝丝入心,外化为实际行动。”多年来,他始终按照这个标准审视着自己的工作,谱写着一曲平凡而卓越的德育乐章。 (本报记者 徐洋)

    责任编辑:乔永新

下一篇:《山东教育报》8月24日2版头条以《临沂河东区坚持体系化推进教育发展》报道我区标准化学校建设情况